AI智能分析型输电线路视频监测系统方案

来源:本站 阅读量:5 发表时间:2025-11-24

随着输电线路数量及电网规模的扩大,线路运行环境越来越复杂,尤其是跨山区、跨河谷和城乡结合区段。传统人工巡检方式存在:

  • 巡检效率低,周期长

  • 难以发现隐蔽风险和微小异常

  • 盲区较多,夜间及恶劣天气无法保障监测

  • 数据分散,难以统一分析

为实现线路全程可视化、智能化监控,提升异常事件发现与响应能力,建设 AI智能分析型输电线路视频监测系统成为关键举措。系统将前端高清视频采集、AI智能识别、智能告警与运维平台深度融合,实现从“被动观察”到“主动预警”的转型。

fddd627c-24cf-45c7-83hhkhjha.jpg


一、建设目标

  1. 全面覆盖关键区段

  • 高风险三跨区段、外破易发区、山区林区、桥梁河段等重点区域。

  1. 智能事件识别

  • 利用AI算法识别外破、施工入侵、塔体倾斜、导线异常、火点烟雾等风险事件。

  1. 实时告警推送

  • 实现红黄蓝三级告警,根据事件类型推送至手机、PC端及指挥中心。

  1. 数据集中管理与分析

  • 集成视频数据、告警信息及运维记录,形成可视化管理大屏,辅助决策。

  1. 提升应急响应效率

  • 系统自动生成事件工单,提供事件定位、回溯视频、分析结果,缩短抢修响应时间。


二、系统总体架构

系统采用“四层架构”:

  1. 前端采集层

  2. 通信传输层

  3. 智能分析平台层

  4. 指挥调度及运维管理层

1. 前端采集设备

  • 高清球机:覆盖关键三跨区段、桥梁和河谷,实现远距离高分辨率监控。

  • AI智能球机:具备内置算法,自动识别外破行为、车辆靠近、人员入侵。

  • 双光谱热成像摄像机:用于夜间监控及山火预警。

  • 微云台摄像头:适合塔基、导线及附属设备监控。

  • 激光辅助补光设备:夜间远距离监控补光。

2. 通信传输方案

  • 主链路:5G/4G公网传输

  • 辅链路:微波中继或自组网

  • 应急链路:北斗短报文

  • 多链路冗余确保设备稳定运行,避免信号盲区。

3. 智能分析平台

  • 实时视频管理:多路视频接入、云台控制、录像回放

  • AI事件识别:外破、山火、塔体倾斜、导线风偏、异物挂线

  • 告警分级与推送:事件等级自动判定,推送至运维端

  • 历史事件回溯:自动标注录像、生成分析报告

4. 指挥调度及运维管理

  • GIS地图可视化显示线路、设备、告警点位

  • 大屏态势展示,提供事件定位、风险等级、影响范围

  • 工单闭环管理,实现从告警到处理再到反馈的数据闭环


三、AI智能识别应用场景

1. 外破行为识别

  • AI算法检测施工机械、吊车、车辆、人员靠近危险区

  • 异常行为触发告警,并标注视频截帧,生成工单

2. 导线与塔体监测

  • 检测塔体倾斜、螺栓松动、导线风偏或摆动异常

  • 利用微云台摄像头近距离采集影像,AI自动分析异常风险

3. 山火及烟雾识别

  • 双光谱热成像摄像机分析烟雾及高温点

  • 平台生成热源热图,自动判断火势等级并推送告警

4. 异物挂线识别

  • AI算法识别鸟巢、树枝、落石挂在线路上

  • 事件触发后立即告警,减少线路短路或断线风险

5. 夜间与特殊天气监控

  • 利用热成像结合激光补光,实现雾霾、雨雪、夜间场景监控

  • AI算法自动适配图像增强及异常识别参数


四、平台功能设计

  1. 实时监控与回放

  • 多路视频集中管理

  • 云台远程操作与预置位巡检

  • 视频回放及事件检索

  1. 告警管理

  • 红黄蓝三级告警分级

  • 事件推送至移动端、PC及指挥中心

  • 告警记录自动生成工单

  1. 数据统计分析

  • 外破事件数量、类型及处理时长统计

  • 设备在线率及告警趋势分析

  • 支持月度、季度、年度报表生成

  1. 运维与工单管理

  • 巡检计划、工单生成及闭环处理

  • 远程设备调试与维护记录

  • 异常事件处理记录自动存档


五、系统可靠性设计

  1. 电源冗余:市电 + 太阳能+锂电池,保证连续供电 7–10 天

  2. 链路冗余:多链路自动切换,保障数据稳定传输

  3. 设备防护:防雷、防水、防腐、防冻,耐高风速与极端温度

  4. 数据安全:视频数据加密传输,多备份机制,确保数据安全与可靠


六、实施步骤

  1. 线路及现场勘测,确定监控点位

  2. 前端设备安装、调试及云台设置

  3. 通信链路建设及平台对接

  4. AI模型训练、参数优化

  5. 系统试运行,功能测试及调整

  6. 人员培训及系统验收


七、预期效果

  • 外破及异常事件发生率下降 70%

  • 应急响应时间缩短至 3–5 分钟

  • 巡检效率提升 50%

  • 线路状态全天候可视化,提高运维决策准确性

  • 通过 AI 智能分析,实现线路风险从“被动响应”向“主动预警”转型